第一百章 二龙不见!尚武正统!

回首风流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3Q小说网 www.3qbook.com,最快更新大明正统1442最新章节!

    王直来了之后,两人寒暄两句,忽然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朱祁镇想了想,说道:“王先生,你也知道这天下多事,北京在北,北方大事,朕从来不担心,唯独担心南方,而今魏国公病危,已经不能理事了。朕准备派心腹重臣,坐镇南京,朕想来想去,此事非卿不可。”

    王直是何等聪明之人,有些话是不用说透的。

    朱祁镇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王直自己能不知道吗?

    坐镇南京,这个差事重要不重要,说起来要比寻常封疆大吏要高上一级。寻常巡抚对应的不过是各部侍郎,于谦就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过河南河北巡抚。

    而朱祁镇新造出来的总督,才对应尚书级别的官员。

    而这样的总督,而今只有三个,一个是的云贵总督,一个是直隶总督,还有就是水师总督,除了直隶总督于谦,其他俩个都是天子门生,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将。

    坐镇南京一般都是挂南京兵部尚书衔,虽然南京兵部实权不如北京兵部,但也是一个尚书。

    只是这个官职对权力中枢的大臣来说,就是形同发配。

    根本就是一个政治斗争失败养老的官职。

    王直岂能不知道,他之前那番话,站错队了。

    但是他并不是后悔。

    他并不是怕打仗,而是觉得这样的局面不应该与瓦剌大战,朝廷大事,那是一步也错不得的,如果没有黄河决口,王直绝对不会与朱祁镇唱反调的。

    而今黄河大工让朝廷用度紧张之极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再与瓦剌开战,怎么看都不是理智的办法。

    和亲是不能的,但是却应该用外交手段,拖住瓦剌,熬过这一两年,到时候想打就打,不想打就不打,岂不痛快之极。

    只是而今他只是嘴唇微微一动,将所有劝谏之语咽进肚子里。

    王直是看着朱祁镇长大的,对于当今的心思太是很明白的。

    朱祁镇既然这样说,就证明这一件事情,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,朱祁镇给他说,是通知,而不是与他商议。

    这是朱祁镇给他的面子,他现在苦苦劝谏,非但没有什么效果,反而将最后一点君臣情分给消磨掉了。

    所以,他微微沉默了一会儿,说道: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在地方巡抚,布政使一级别,朝廷之中侍郎以上,总计大概有百余人上下,这些高级官员,对朱祁镇来说,都不是轻易能拿下的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凡是有这个资历担任这个职位的,都有最少十年的仕途经历,有自己的能力,不管是正面的能力,与负面的能力,最起码的政治能力,是有的。

    这些人,并不是杀了之后,就能迅速填补上去的。

    最少,你凭什么认为,你杀了一个人换上去会更好。

    放在内阁,六部尚书这一级别,更是朱祁镇早就列了名目,每一个朱祁镇都要细细越多简历,有什么不明白的,还让北镇抚司去查一查。

    因为这个级别的官员,要资历,要能力,有政治水平,等等,真不是拉上来一个人就能当的。

    至于内阁首辅,更是万里挑一。

    甚至在朱祁镇心中,王直担任内阁首辅,其实比周忱合适的。

    不管是情分,还是能力,还是资历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现在非常时刻,曹鼐下位,上位的应该是这一位王大胡子。

    对于这样大臣。

    不同的情况,也要不同处置。

    如果真是贪污腐败,道德败坏,该杀的杀,该办的办,朱祁镇决计不会阻拦的。无他,朱祁镇对地方或许有一些鞭长莫及。

    但是对中枢的掌控还是很力的。

    上梁不正下梁歪,朱祁镇很难想象,内阁首辅带头贪污,大明的吏治会成什么样子。

    朱祁镇任用的几个首辅,从杨士奇,杨溥,曹鼐,到周忱,在这上面做得最差的就是周忱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而今用得上周忱,朱祁镇是决计不会让周忱担任内阁首辅的。

    而仅仅是政治意见冲突,又不是什么根本的冲突,朱祁镇也不会下辣手的。就如而今的曹鼐与王直,他们都外放了,虽然连降数级,但是还是大明高级官员,并没有流放,下狱的。

    说不定,与瓦剌之战后,他们就又回来了。

    如果是完全的政治意见冲突,有时候也需要肉体解决。最少现在朱祁镇与文官集团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。

    至于将来会不会发展到这一步,就不好说了。

    而且更重要的是,与大臣们建立私人的情谊也是不容易的。

    不要以为光臣子需要圣眷,皇帝就不需要私臣了。

    君臣之间,从来是互相斗争,互相扶持的。

    王直与朱祁镇的私人情分非寻常人可比,有些事情交给王直去办,朱祁镇自然也让想维持与王直这一点情分。

    朱祁镇见王直答应下来,心中松了一口气,说道:“王先生,先生此去,却不是让先生去南京闲着的,朕有很多事情要先生做的。”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陛下请讲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北方大战,漕运中断,只能靠海运了,先生坐镇南京,此事就交给先生了。”

    纵然朱祁镇大力开发北方,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,那就是大明的经济中心,一直在南方。大战一起,很多物资都要从南方运输过来。

    如果南方阳奉阴违,可就不好办了。

    所以,这就是朱祁镇将王直放在南京的原因,现在的坐镇南京的大臣是王英,北镇抚司指挥同知王裕的老子,接近七十岁的老头,朝廷宿儒,一个完完全全的儒者,正统十四年,英宗被俘,这老头情绪激动,亡了。

    他在南京养老。

    南京的军事还是朱英来管的,内政可以说是随缘。

    朱祁镇对王英并不信任,毕竟他那么大岁数了,他相信王英对大明是忠诚的,但是具体到对于瓦剌大战,却未必支持了。

    而且王英的政令都无法出南京城,要不是他有一个北镇抚司的儿子,早就被参走了。

    而朱祁镇相信王直即便是不支持现在开战,但是决计不会在后勤上做手脚。

    这就是君臣几年互相了解的结果。

    王直了解朱祁镇,朱祁镇也很了解王直。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请陛下放心,臣在南京一日,南京粮草饷银,不管是水陆海运,都会运到北京,误不了朝廷大事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这一件事情,朕是信得过先生的。还有一件事情先生一并给朕料理了。”

    王直心中一动,说道:“陛下所言可是南直隶分省之事?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不错。我大明虽然有两京,但是天子只有一个,南京六部统辖南方事务,要北京六部做什么?而今南京六部都剩下一些养老的大臣,朕早就想动手了。”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而今朝廷大事频发,当镇之以静,不能操之过急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朕没有操之过急,而今南直隶各府,隶属两巡抚。一是江南巡抚,一是凤阳巡抚。朕早就一步步的做好了准备。不过先生说的也对。此事自然不能急着做,朕也没有要先生马上做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,虽然名字不同,但是凤阳巡抚就是安徽巡抚,江南巡抚就是江苏巡抚。

    名不同而实同。

    王直心中暗暗苦笑道:“看来陛下,要让我在南京待很长时间了。”他问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朕查了南京六部,多有缺员,不是是否?”

    王直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,对南京官员数量,也是有印象的,他说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,按祖制,南京六部人数与北京人数相同,但是南京六部除却兵部户部之外,其他都没有什么大事,故而人员多有空缺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设立两巡抚之后,南京六部的事情就更少了。”

    南京六部并不是完全没有事情的。

    南京六部还要负责南直隶的政务,还有漕运起运,还有南方诸地的卫所,南京一带宫室的维护修建,祭奠孝陵等等。

    但是总体来说,这工作量不能与北京六部相比。

    而且除却南京六部之外,还有一系列衙门,可以说北京有的衙门,南京都有,只有一些迁都之后新建的衙门,北京没有。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卿在南京,将南京精干人员收拢在手上,其他各部的南缺员就让他继续缺下去,等人数太少了,就奏请朕将这个衙门给裁了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将来裁撤南京六部的时候,动静也就不大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倒是明白了一件事情,那就是有些事情,越急越是容易出事,但是慢慢来的,反而能办好。

    这就是事缓则圆。

    比如裁撤南京六部的事情,如果朱祁镇在朝廷之上立即宣布,定然是一场轩然大波,说不尽的唇枪舌战。

    但是而今从进人收紧,一点点让南京缺员过半,成为事实,然后找一个时间顺势裁撤了。风波自然要少上好多。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陛下,此事是好,但是臣以什么名义坐镇南京?”

    朱祁镇想了想,说道:“就以南京留守兼并南京兵部尚书。今后南京留守府就总领南京军务政事。”

    王直听了,立即下跪说道:“臣万万不敢受命。南京乃我朝京师,军政大权不可委托于一人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听了,对这一件事情,朱祁镇倒不是太在意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。

    经过朝廷拆分的南直隶,已经分为两省,南京只剩下一个府,就算是南京繁华非常,区区一个府,能做得了什么事情。

    南京重要性下降,从本质上,朱祁镇已经解决了南京对北京的威胁。南京虽然在政治上的原因享有特殊的地位。

    但是却不是当初的南京了。

    只是王直反对的也是一个原则问题。

    所谓的祖宗法度,即便朱祁镇也在乎也是要维持这个制度的。

    不管何地都是要分权的,寻常省份,看似巡抚一手遮天,但是巡抚下面的布政使,按察使,都指挥使,都可以越过巡抚上奏朝廷,巡抚并不能一手遮天。

    在边镇,看似总兵权重,但是总兵,太监监军,还有文官也是三者的分立,彼此制衡的。

    可以说,只要朱祁镇不乱搞,大明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有高层官员造反的事情。

    太祖皇帝的体制,一直沿用了明清两朝,可见其中中国权力制衡的智慧,可谓深矣。

    朱祁镇想了想说道:“魏国公病重,南京兵马由朱英坐镇吧,先生指挥便是了。先生如果有意,也可写一分南京留守的章程,让朕心里有数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所言的关系,就好像是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关系。

    五军都督府领兵,但是没有兵部的命令,是不能出兵的。彼此制衡。

    而且朱祁镇也知道,南京即便是剥离了南直隶政务,还是有很多事务要办的,最少孝陵的事情,还是要办的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个南京留守,决计不是南京知府。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臣明白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日后朕会效仿爷爷仁宗皇帝,让太子留备南京,监守南国,你此去是为太子扫清道路。”

    王直眼睛睁着大大的。

    这有俩个方面,一个就是政治夺权,所谓的二龙不相见,另一个就是如果朱祁镇这个皇帝包括北京没了,失守了,太子也可以在南京登基,收复北京,拨乱反正。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陛下,此事臣下认为可行,唯一担心的只有太子的安全而已。”

    王直已经不报回北京城的希望了,如果皇帝真的让太子长大到南京守备,那他的重要程度也不亚于内阁首辅。

    不过到了那个时候,南京也只会成为处理杂事的地方,重要程度,也只是政治地位,是太子的试炼场,和磨刀石。

    不过这个事情得等朱见濬十六岁甚至十八岁的时候,最快也要十三年之后。

    朱祁镇交代过后,就亲自送王直出去,一副君臣和谐的样子。

    谁也看不出来,王直就要远离朝政中枢了。

    王直回到文渊阁之后,发现文渊阁之中,有一种死一般的寂静。

    王直想了想,还是进了曹鼐的值房之中。

    曹鼐依旧在批阅奏折。

    却是兖州府求免粮的奏疏。

    这样的奏折在朱祁镇那边,仅仅是批一个准而已。

    但是斟酌数目的事情就是曹鼐要做的,他必须清楚兖州府的情况,人丁,户口,人口密度,还有灾情如何。

    既要安排得当,也不能让朝廷花费太多。

    曹鼐正在斟酌数目。

    王直见了先要关上值房的门,却被曹鼐阻止了,说道:“王兄有什么话就说吧。朝廷大事,不谋于暗室之中,这是当初东里公教我的道理。”

    在文渊阁之中伺候的小太监们,都是东厂的眼线。

    所以这发生的任何事情,都很暗瞒得过朱祁镇。

    两个内阁大学士,关在值房之中,屏退左右,关闭门窗,再谈些什么?太引人遐想了。

    所以,杨士奇与人谈事情,从来是大开值房的门,从来没有关门说事的时候,曹鼐一继承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王直轻轻一叹,说道:“陛下召见我了,我不日就要到南京赴任。是南京留守。只是今后的南京,不是现在的南京了,陛下也有将太子留守南京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王直很明白,完成朱祁镇的任务之后,他将是大明第一任南京留守,也是权力最大的南京留守,至于日后的太子,和他关系也不是太大。

    将来历代南京留守,都比不上他这个南京留守。因为他这个南京留守要将南直隶给大卸八块。

    曹鼐下笔微微一顿,说道:“恭喜了,不过陛下要太子南镇,这仁宗皇帝便有先例,不足为奇。”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陛下没有见你吗?”

    曹鼐说道:“刚刚递了牌子,被拒了。”

    王直听了轻轻一叹。

    如果说现在的曹鼐还不知道自己的下场是什么样子,那就太小看曹鼐了。

    当朱祁镇拂袖而去的时候,曹鼐就有预料了。

    而今朱祁镇拒绝见他,让曹鼐更确定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内阁首辅去见朱祁镇,寻常时候太监根本不会拦截。不过一个小太监报在前面禀告而已。

    这是朱祁镇给予内阁首辅的特权。

    王直说道:“你后悔吗?”

    曹鼐头也没有抬,从一边再次拿过了一个奏折,一边看一边说道:“不后悔。”

    只有没有见过战争的人,才向往战争。真正亲身经历过战争之苦的人,才知道战争的可怕。

    曹鼐是河北人,在考中状元之前,又在代县当过小官,他访问故老,他更清楚,塞上百姓,是怎么样的生活状态。

    而今朝廷瓦剌之间大体上太平了。大家的日子才好过一点。

    但是问问上了年纪的人,一问排行,有老五,有老三,有老大,但是一问兄弟尚存几个。

    都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因为连两个都少。

    大部分都死在哪里了。

    都死在草原上了。

    君王的雄心壮志,却要让北方百姓承受生离死别之苦,颠沛流离之苦,魂飞异域。此生不能再反家乡之苦。

    甚至曹鼐也见过,老人死死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,一直看着北方,一直看着北方,等着那个绝对不会再回来的人。

    曹鼐其实也不是太赞成和亲的,但是朱祁镇的态度,让曹鼐必须拿出最强烈的态度反制朱祁镇。

    如果说,战事规模还如之前一般,纠缠在九边左近。曹鼐并非不赞成。

    但是朱祁镇一直以来,都有远征大漠,列郡漠北的想法。让曹鼐不得不想办法阻止。

    怎么样阻止?

    让瓦剌与大明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。

    诚然和亲非长计。

    但是用一个女人再维持九边十几年的和平,避免瓦剌与大明数十万人的大战。在曹鼐看来是值得的的。

    在数以百万性命之前,一个人的幸福重要吗?

    其实曹鼐也知道,这个想法并不牢靠。

    只是他已经无路可走了。

    怎么能挡住大明滚滚北上的车轮?怎么能阻挡一个准备了十几年的少年君王?曹鼐在做事之前,连性命也都没有顾惜。

    这个下场在他预料之中。

    有什么可后悔的。

    曹鼐说道:“不后悔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真有后悔,只是后悔不能阻止这一切。”曹鼐心中暗道:“边疆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。”

    “阁老,司礼监送了明日早朝的奏折。”商辂拿这一封文书在门口说道。

    曹鼐说道:“拿来。”

    商辂小步进来,将奏折放在桌子上。

    曹鼐拿了之后,一挥手让商辂走了。

    曹鼐打开一看,说道:“看来明日,你就可以出京了。”

    王直拿过来一看,说道:“你也是了。”

    早朝一般都是务虚,每天早上奏六事,都是在前一天送进乾清宫。让朱祁镇有个底,因为早朝没有什么实际作用。朱祁镇很少反驳他们选的六事。

    只是今天,内阁呈上去的六事,被打回来了,却是上面御笔圈定,将瓦剌求和亲这一件事情列入其中。

    而这个一件事情,按理说还内阁还没有统一意见。

    并不算是处理过的事情。

    言下之意已经很明显了,那就是对于皇帝来说,这一件事情,已经有了定见。这个意见,对他们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
    第二日。

    朱祁镇醒的很早。

    天还没有没有亮,朱祁镇就醒了过来。

    他愣愣的看着床头的流苏,抚摸着身边的美人如玉一般的肌肤。心中却感慨万千。

    想起与曹鼐这么多年的合作。虽然说不上多和睦,但也关系不差,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,他今天会用如此决绝的态度,结束与曹鼐的合作。

    王直还有可能回来的一天,但是曹鼐却不大可能了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。

    让一个前内阁首辅回京,当安置在什么位置上?

    王直仅仅是一个内阁大学士。他回来还有地方可安置,但是前内阁首辅可没有地方安置。

    曹鼐虽然四十多岁,但是他的仕途已经进入下半场了。今后的职务,定然是在各地地方官之间,来回迁移。

    甚至是每一代首辅重点盯着对象。日子不会好过了。

    只是朱祁镇却也不能留情,让他外放巡抚,其实已经是留情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忽然起身。

    立即有宫女为朱祁镇更衣。

    朱祁镇看着眼前的明黄龙袍,说道:“今日不穿这个,将先帝皇帝金甲搬来。”

    众人顿时一惊,却不敢反对,立即将宣宗皇帝盔甲搬了过来。

    一副金甲套在木架子上,远远看过去,就好像是一个金甲武士一般。朱祁镇眼神恍惚看见少数那个人,身穿一身金甲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朱祁镇心中暗道:“父皇,我不会让你失望的。”

    在他想来,作为太宗皇帝一手调教出来的继承人,决计不是一个懦弱无能之辈,但是在他在位之内,大明一步步的战略收缩。

    想来宣宗皇帝心中定然不好受。

    但是这种屈辱,由他今日开始洗刷。

    太监宫女将盔甲一件件的戴在身上,朱祁镇对这铜镜,顿时见铜镜之中,有一个金甲武士,甲胄之上还有无数龙形浮雕。朱祁镇而今已经二十三岁,最明显的就是胡须,那堪比宣宗的络腮胡,颇有武将风气,早就不是当初那个孩子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匆匆用了早膳。就抱着头盔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出了乾清宫之后,朱祁镇才将头盔戴上。

    于是高高的红缨挑起,朱祁镇按剑而行,身边都是一百近卫营簇拥着,甲胄铿锵而鸣,似乎朱祁镇不是上朝,而是在上战场。

    不错,这就是朱祁镇的战场。

    奉天门外,百官已经鱼贯而入了。有很多大臣都表情严肃之极,偶尔用语言交流。不敢多说一句话。

    他们已经有消息,知道今日的早朝不一样。

    但是很多小官的消息就未必那么灵通,这些六七品的小官,也远远的站在后面,一个个打着哈欠。

    朱祁镇在宫里住,不用起那么早,但是这些小官却起的很早,穿过大半个北京城来这里站班,一个个自然哈欠连天。

    甚至有些小官,不知道在荷包之中藏了什么东西,偷偷的塞进嘴里,缓缓的咀嚼。只要不弄的太过分,巡视的御史们也当做没有看见。

    毕竟,这些小官都在官员队伍之中最后面了。一点小动作也不会有人发现。

    而且大家都是官场上混的,抬头不见低头见,而且法不责众,真弄的太厉害,御史们也不好过。

    “啪。”一声清亮的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是静鞭声。

    随即鼓乐齐鸣,有大象作为前导。朱祁镇在侍卫簇拥之下来到了宝座之下。

    此刻阳光从东方升起,打在朱祁镇的盔甲之上,一时间金光弥漫开来,家好像是一具金甲天神一般。

    一时间群臣先是一愣,随即炸开锅了。

    皇帝上朝衣着,自然是有规定的,而今朱祁镇居然穿了一身甲胄来上朝,群臣怎么不吃惊。

    朱祁镇刚刚坐定。

    就有人出列说道:“陛下,臣有奏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一看却是左都御史刘球。

    顿时有些头疼。

    因为刘球是一个硬骨头,就是他自己觉得有一番道理,并很难说服的人。

    之前,朝中的最硬的骨头,就是李时勉。而今就是刘球。

    朱祁镇不大习惯刘球,但是不得不容着刘球。

    毕竟这些御史言官的弹劾,有很多都是乱说话,朱祁镇自然不大喜欢,甚至触及朱祁镇的痛处。

    都察院作为大明的监察机关。都察院是否能良好运作,对大明吏治有直接的影响。

    所以,朱祁镇固然不喜欢刘球,但是刘球已经坐在都察院位置上发挥自己的能力,很多大案要案,都是刘球办的。

    地方官员遇见刘球更是觉得遇见了阎王。

    老刘皇帝的面子都不给,自然不会给他们面子。

    正因为朱祁镇在王振之后,对都察院放权,都察院查案,杨溥调整人事,这才将大明吏治挽回了一波。

    所以看在这上面,朱祁镇对刘球更加容忍了。

    但是容忍归容忍,但是朱祁镇大大想见刘球。毕竟谁也不想见一个说话难听,恨不得将唾液喷到你脸上的人。

    原历史上刘球就是面争王振,王振恼羞成怒,将刘球肢解而死。

    也是朱祁镇对文官整体上秉持宽松的政策,比如尊重内阁决议,尊重政府流程,还给所有来拜见他的官员座位。

    一般情况下,朱祁镇不会遇过法度去干涉什么事情。

    虽然朱祁镇会暗中调整各种很多事情,让事情走向在朱祁镇的掌控之中。但是外人看不出来。

    朱祁镇登基以来,没有打过任何一个大臣的廷杖,很多新晋文官连廷杖大抵都忘记了。

    也正是如此,刘球比历史上更加强硬。

    毕竟谁也不是傻子,有贤君才会有直臣。朱祁镇能包容,刘球才有底气犯颜直谏。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刘卿请讲。”

    刘球出列,行礼说道:“陛下,祖宗法度有一定之规,陛下临朝当穿冕服,陛下戎装临朝,以奇装异服以示天下,臣恐天下人有误陛下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明白,刘球说的天下人有误陛下,其实说天下人都觉得,这个皇帝是一个不晓得轻重的人。

    或者干脆是异服癖。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刘卿问的好,朕正有一件事情要说。”朱祁镇转过头来说道:“范弘。”

    范弘立即上前几步说道:“奴婢在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挺直腰杆,坐在龙椅之上,四面不搭,只是将手放在两侧的迎手上,说道:“念。”

    范弘虽然是太监,但是有一个外号叫做:“蓬莱仙人。”风范雅致之极,他很明白朱祁镇要他念的是什么?

    范弘立即从御案之上拿出一封奏折,立即站在台阶上面,声音清朗,一五一十的念了起来。

    范弘的声音看似不大,但是整个广场都听得清清楚楚的。

    这奏折不是别的,就是瓦剌也先上奏请大明公主,并请放开互市等的奏疏。

    也先有意试探,言语之间,自然不会有多少恭敬

    但是他觉得这语言之中的不恭敬,在群臣听来,就是挑衅。

    这就是认知的错误。

    在也先看来,瓦剌领地,南抵长城,北尽北海,东到海西,西到西域,幅员千里,不下大明,四十万铁骑,纵横天下,是有资格与大明分庭抗礼的。

    所以他这分奏疏之中,这种分庭抗礼的姿态,有意无意的流漏出来。

    这已经让很多文官愤怒。

    特别是那些年纪轻,官职小的官员。

    他们刚刚进入官场之中,对很多事情还不清楚,但是对四书五经却是很精通的,他门不去管瓦剌实际情况如何?大明的准备如何?他们只是知道天无二日,国无而主,瓦剌如此狂妄,简直是在侮辱大明。

    所谓的主辱臣死。

    更不要说,还要求娶公主。

    说实话,大明士人自己都不想娶公主,但区区瓦剌想娶公主,却是妄想。有些老成的官员,也都闭嘴了。

    毕竟昨天内阁的情况,他们都有所了解。

    其实同样的事情,脱欢也做过的,太皇太后自然是回绝了,但也没有做什么多余的事情,只是当今这一身戎装,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示了。

    他们即便有些担心,也不敢说什么,只是担心的看着站在前列的曹鼐。

    这些人大多都是曹鼐的人。

    此刻他们都担心的看着他们的主心骨,他们感觉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,却没有想到不好过到什么地步。

    就在范弘刚刚念完的时候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有奏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臣有奏。”

    一个个言官准备出列上奏,大明选言官的标准,就是年少中进士的,也就是这些年纪轻,只凭一腔热血办事的人中,言官数量最多。

    朱祁镇手一按,立即响起两声响鞭之声,场下顿时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朱祁镇问刘球说道:“刘卿,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?”

    以刘球的政治智慧,未必不知道朱祁镇言下之意,但是他却不能违心说话,说道:“此等狂悖之言,当打回去,朝廷下旨训斥瓦剌。令其认罪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好,刘卿所言极是,但是而今有人却不是这样认为,他居然想答应瓦剌和亲,让朕,不让天下男儿,托庇一女子衣带以保太平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有些人能忍,但是朕决计不能忍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按剑而立,说道:“太祖立国到而今,已经八十于余载,从来没有此等事,太宗遗训:我朝国势之尊,超迈前古,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,无汉之和亲,无唐之结盟,无宋之纳岁薄币,亦无兄弟敌国之礼。”

    “太宗言尤在耳,朕即便是不肖子孙,一不敢违背。”

    “曹卿,你说对不对。”

    曹鼐心中叹息一声,跪在当地,免冠叩首说道:“臣知罪,请陛下责罚。”

    政治上有什么对错,不过是立场而已。

    就好像朱祁镇现在谋划的将南直隶大卸八块,也不是祖训允许的。

    曹鼐是内阁首辅,朱祁镇拿曹鼐当丞相看,曹鼐就可以当丞相的家,只要朱祁镇愿意放权。但是大明的体制中,大学士总就不是参政知事,内阁首辅,也不是宰相。

    朱祁镇想拿下谁,只要一纸文书就行了。

    曹鼐是没有反抗之力的。

    如此曹鼐又有什么好说的。不过认罪而已。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好,念在东里公的情分上,朕不为难你,免去内阁首辅,剥夺一切加衔,贬为云南巡抚,卿到了云南好好反省。”

    曹鼐听了,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他是真松了一口气,他原本以为朱祁镇这么大的阵仗,处罚一定很重,比如充军,发配,剥夺出身文字。等等。

    却没有想到,仅仅是贬官而已。

    立即有太监上前,将曹鼐的一身衣服都给扒下来了,因为曹鼐的衣服是赐服,此刻也在剥夺之中。

    曹鼐心中想起与朱祁镇相处的点点滴滴的,心中一时间感动,说道:“臣去也,今后请陛下多加保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