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六章 财政危机,逼近正统十四年

回首风流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3Q小说网 www.3qbook.com,最快更新大明正统1442最新章节!

    正统十三年七月的黄河决口,可以说是震动天下。

    瓦剌自然不可能不知道。

    也先一面在整合内部的同时,一面在关注大明朝廷的一举一动,但是经过去年的试探之后,也先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点。

    大明是一块硬骨头。

    这与之前打的瓦剌,兀良哈,女真各部,都是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决计不能小窥。

    但是却又不能不打。

    一来是也先家族的政治野望,毕竟瓦剌三代人的奋斗,可不是为了做大元丞相淮王的。二来也是北方部落的特性。

    也先所统合的大元帝国,或者自称的北元,即便在当时不被大明承认,即便放在后世也不被史学家承认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。

    元朝最后的主力在捕鱼儿海覆灭之后,所谓北元已经失去了国家形式,退化成了部落联盟的形态。

    也先与脱脱不花的矛盾,已经也先所代表的大元中枢与地方部落首领的矛盾,种种矛盾也先也只能调和,而不能解决。

    所以,也先宁可南下死上一批人,也不愿意再打一场内战。

    所以,南下一战,在瓦剌统一草原蒙古之后,就是必然。即便也先不打,也有其他人会打,无非是时间上的改变而已。

    但是即便也先知道,黄河决口,漕运中断之后,也没有下定决心。

    他处于一种犹豫不绝的状态,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,同时他又担心,即便这样对大明国力的消弱又有多少啊?

    他请来张宗周。

    张宗周说道:“王爷的意思,臣明白,南朝小皇帝,年纪虽然轻,但却不是一个易与的,这十几年来,河北水利,开海转海运,改革盐政,从明宣宗之后,大明非但没有衰落,反而兴旺之像。”

    “别的不说,单单是砸在九边的银子,每年就已经超过百万两之多。现在不打,将来恐怕越难打了。”

    也先说道:“正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有些事情,朱祁镇自己没有什么感觉。反而是敌人感觉很深。朱祁镇在忌惮瓦剌战马众多,却不知道也先也忌惮,朱祁镇这几年改革,兵精马壮算不少,但银两却是很足的。

    张宗周说道:“我瓦剌的底子比不得大明,南下之战,不是大胜,就是败仗,根本就是一场豪赌,故而王爷担心而今南朝即便将精力放在黄河之上,我朝四十万铁骑,也冲不破宣大的防线。”

    也先说道:“先生是我知己,而今先生有何高见?”

    张宗周说道:“高见没有,却有一个笨办法。王爷也明白,这一战定然要打的,何不试探一下南朝。”

    也先说道:“试探?你说求公主?”

    张宗周说道:“王爷英明。”

    瓦剌向大明求公主,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脱欢就求过一次,只是脱欢当时的还不能越也先现在相比。

    也先数年的征战,已经将瓦剌的实力扩展到了历史上最高峰。甚至可以名列,匈奴,鲜卑,突厥,蒙古之间了。

    现在也先有更加足够的底气,去向大明求公主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双方虽然还没有到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的地方,但是暗潮涌动,只留下面子功夫。

    如果大明真肯嫁公主,也先反而更要打了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大明太宗皇帝的遗诏。“我朝国势之尊,超迈前古,其驭北虏西蕃,无汉之和亲,无唐之结盟,无宋之纳岁币,亦无兄弟敌国之礼,其来朝贡,则以恩礼待之。”

    这一段乃是太宗皇帝的诏书。

    至于著名的‘不和亲,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’此时是没有这么露骨的话的,这是从这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。

    所以,大明政治风潮都是对外强硬。

    如果大明反常的同意和亲,反而说明大明的情况真的不好。而如果大明不答应,具体情况就具体分析。

    从大明应对求亲的动静上,也能看出来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。

    也先说道:“不错,退可攻,进可守,只是这一件事情,本王不放心别人去办,就请张先生代本王走一趟北京城吧。”

    张宗周说道:“请王爷放心,臣定然将南朝虚实探听的明明白白。”

    也先说道:“好,北京方面所有人手,都归你调遣。”

    张宗周说道:“谢王爷,臣以为我们从头开始,这一次使团就派三千五百人如何?”

    也先说道: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早已下过诏书,对瓦剌使团人数,做了规定,不能超过三千人。

    这一次张宗周就是明显要试探一下大明的底线了。

    独石堡。

    作为大明孤悬塞外的一处要地,靠着一块完整的石头山。易守难攻。只是而今杨洪已经不在这里驻守。

    在这里驻守的是杨洪的长子杨俊。

    杨洪已经成为大同守将了。

    此刻杨俊额头微微见汗,城堡之下,数千马队正在与大明边军对峙,双方相距百步,刀出鞘,弓上弦,遥遥相对,似乎一声令下,一场厮杀就要掀起来了。

    作为整个大明最深入草原的边塞,这里是入关的要道,也是大明与草原关系的风向口。瓦剌与大明的关系如何,这里比北京更不先知道。

    经过去年的对峙之后。

    大明与瓦剌之间关系,已经无限趋近破裂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,已经是日常调剂了。更不要说,瓦剌已经将大宁开平列为马场,双方的战略缓冲,已经很少了。

    彼此斥候的厮杀,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。

    只是这数千人的对峙,却还是少有的。

    说实话,杨俊都有一些承受不住压力。

    杨俊问道:“大同来人了没有?”

    “将军还没有。”身边一个士卒说道。

    杨俊有些烦躁的说道:“怎么还不来啊。”

    这一次的事情,不是别的,就是瓦剌使团入关,杨俊派人清点人数,发现有三千多人,这是万万不行的。

    不合规矩。

    所以瓦剌人就鼓噪起来,似乎想要一场大战。

    如果说仅仅是几千人,杨俊自然不担心,杨俊虽然作为杨洪的儿子,没有学到杨洪多少本事,但是独石堡重要之极,朝廷数次加固。

    城池虽然不大,但却是一座军事要塞,防备森严,还有数千士卒,马步皆有,区区三千瓦剌人算不了什么。

    但是北边似乎还有瓦剌大队人马在。

    杨俊很担心,这是一场大战的开始。更担心作为瓦剌与大明第一战,他能不能坚守住独石堡,一想到几乎无边无际的瓦剌铁骑,杨俊头上的汗冒得就更快起起来。

    “报,传武进侯将令,放瓦剌使团入关。”一个信使气喘吁吁的跪在杨俊身前。

    杨俊这才松了一口气,说道:“知道了,让下面放瓦剌人入关,同样注意一点,别被人给阴了,防着瓦剌夺关。”

    随着杨俊一声令下,独山堡大门大开,与瓦剌士卒对峙的官员缓缓的收了起来,瓦剌人簇拥着无数驮马,进入了独山堡之中。

    通过独山堡,他们要进入宣大,再进入北京。到达大明的中心。

    一时间刚刚压抑的气氛,似乎变得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而也先就在小半个时辰之后,听到了这个消息,他微微一笑,心中暗道:“看来这一次黄河折腾南朝不轻啊。”

    张宗周虽然是瓦剌使团管事的人。但是明面上的负责的人。却不是张宗周,张宗周的身份不过一账房先生而已。

    在进入独石堡之后。

    张宗周感到了久违的明人的气息。他其实也没有想过,有生之年,还能回到关内来。心中自然有无限的感慨。

    他很快就这些感慨都收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开始视察宣大的防务。

    宣大防务几年之内,才被兵部尚书给重新修缮过,很多修缮的痕迹很是非常新的。

    大城,千户堡,还有各种各样的烽火台,与壕沟木栅栏,再与当地的地势山脉整合在一起,简直是一道天然的防线。

    能够大军决战的地方,也不过数次。

    这一条防线,不应该是铜墙铁壁,而是一张大网,任何猎物进入这一带,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停滞,被阻塞,然后迎来与大明军队的正面决战。

    张宗周,心中暗道:“他日南下,最好不要在这一代决战。”

    “不能再等下去了。”张宗周心中暗道:“越等大明只会越强,明朝皇帝是一位英主。”

    张宗周还没有到京师,就已经将下定了决心。

    来到京师之后,瓦剌使团被要求在城外安置,而他们的安置地方,却是大明数支军队的包围之中。

    这是惯例了。

    当瓦剌使臣超过一千之后,这就是必然手段了。

    毕竟大明都城,天子脚下,总不能让瓦剌的军队自由活动吧,所以大部分瓦剌使团,都处于这一种半监管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真正能自由出入营地的,不过是少数人而已。

    而张宗周自然在少数人手中。

    他带了两个侍卫,就走在大明的大街之上。

    北京城比许多年前繁华多了。

    这种繁华也是有很多原因的。

    第一个原因就是大明的国力整体上来说,还是蒸蒸日上的。北京作为大明都城,自然也在快速发展之中。

    其次就是朱祁镇在京师建立好些学院。各种杂学这些学院的所有学生已经超过了万人。这些上学的学生,大多都是富户。

    毕竟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上学的。

    这么多人口聚集,更是在北京城南形成一座小城了。

    其三就是北京独特吏员制度了。

    整个大明也就是北京这里,所有吏员都不是世袭的,而是考试进入的。再加上北京城每年最少要数万两的收入,是整个大明最富裕的几个府之一。也能支撑起这样的体制。

    所以北京吏治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一点,这样的情况,又吸引了人员聚集。

    张宗周却不知道其中细节,他却从货物粮价上看得出来,黄河决口对大明的影响,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。

    不过,他只是走马观花,他想要深入了解大明,就要见一见一个一直在北京城中的活着的人。

    只是北京城乃是锦衣卫的天下,可以说瓦剌每一个能进城的人,都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中,他想见谁,都要细密的安排。

    否则就是惹祸上身了。

    张宗周还在细细等待机会,却不知道,他所做出的试探已经在内阁之中炸开了。

    文华殿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万万不可。”胡濙满头白发都要竖起来了,他怒喝道:“有太宗文皇帝之遗训,‘我朝国势之尊,超迈前古,其驭北虏西蕃,无汉之和亲,无唐之结盟,无宋之纳岁币,亦无兄弟敌国之礼’。”

    “朝廷当鉴于两宋之教训,从无此举,而今区区瓦剌敢有辱天朝,臣虽年老,但尚能食斗,请一支兵马,擒此獠于陛下。”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心腹。

    他对很多事情,都不在乎,每日上朝也都是例行公事,颇有难得糊涂之态。但谁真认为他老糊涂,可就错了。

    胡濙对很多事情可以不在乎,但是对太宗身后名,却是在乎的。

    这一件事情,分明是打太宗皇帝的脸。

    胡濙万万不能忍受的。

    “胡卿坐下说话。”朱祁镇劝慰道。

    胡濙虽然说的厉害,但是朱祁镇却不敢将大军托付给一个文官,只能安抚下去再说。

    对和亲之事。朱祁镇也有非常冷静的判断。

    朱祁镇自然不想和亲了。

    明朝没有和亲的前例,朱祁镇也不想从他这里破了。但是他也要考虑现实情况。朱祁镇并不想现在与瓦剌开战。

    如果能拖住瓦剌,只是口头答应,朱祁镇才不在乎,人我朱祁镇是不出的有本事自己来取。

    但是很多事情,不能这样想。

    要考虑政治影响,正如胡濙所言。

    很多事情,其实并不是一个皇帝说什么就能一直坚持的,大明一直坚持不和亲,不妥协,其实是对两宋历史的反思。

    宋朝从来是一战就和,一和就忘,然后再战再和,再次苟安,直到被逼到大海里。

    这种惨烈的下场,让任何文官士大夫对和议,对和亲都是非常排斥的,更不要而今大明国力强盛。

    很多人的记忆还都活在太宗年间。活在大明军队对草原的全面压制的日子之中。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和亲。

    所以这事情一传出去,定然有很多一批官员上书反对。

    胡濙只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当然了,并非没有人支持。

    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曹鼐。

    曹鼐说道:“太宗之遗训,臣不敢有一时或忘,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。户部已经近乎空空如也了,大兵未动粮草先行。”

    “臣并不是同意和亲,而是应该与瓦剌缓和关系,虚以为蛇,拖过这一两年,黄河大工结束,想来瓦剌也不敢南下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也没有说什么。

    这个意见,其实是之前所有大臣的意见。

    否则瓦剌使臣明显超出了人数,为什么大同还下令要放行。就是因为黄河大工,调动了天文数字的银两。

    朱祁镇陷入了他登基以来最大一次财政危机,户部银库加内承运库一切不过七八百万两银子,北京天津各地的粮仓粮食总数不足千万石了。

    虽然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因为大灾有什么波动,连粮价都相对稳定,但是朝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