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八章 武学勋贵

回首风流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3Q小说网 www.3qbook.com,最快更新大明正统1442最新章节!

    孟瑛在,以孟瑛为首的这个派系就在,孟瑛不在了,这个政治派系还会在吗?

    就好像是杨士奇一般,杨士奇在,杨士奇为首的政治派系就在,乃是当时朝廷的主流,满朝文臣大抵与杨士奇有这样那样的关系。

    而杨士奇去职,杨士奇派系人马,一部分由曹鼐掌管,一部分被王直接纳,一部分被杨溥收编,一部分称为于谦的麾下。

    四分五裂,荡然无存。

    其实,朱祁镇也未必觉得孟瑛的能力一定在成国公朱勇之上,不管是绝对成国公朱勇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人,不可能深入改革。而孟瑛在这上面却毫无问题,在宣德十年之前,孟瑛几乎一五所有。颠沛流离。

    他虽然是靖难二代出身,但是因为牵连到了汉王,早就与成国公英国公的关系断得干干净净了。

    有一天,朱祁镇让孟瑛对靖难集团开刀的话,孟瑛决计不会有犹豫的。

    这一点,甚至比孟瑛能力是否胜过成国公朱勇更加重要。

    更新换代的垫脚石,他也就这点用了啊,毕竟也已经六十多岁。

    “好,”下面传来震天的吼叫之声,朱祁镇回过神来,放眼看过去,却见下面胜负已分。

    说实话,下面比试并不是很好看。

    战场之上招式非常简练,根本没有什么观赏性,一刀一枪都取人性命而已,即便比试的人去了枪尖,点了石灰,但是不带枪头的木杆,在高速奔驰之下,还是能打死人的。

    所以这些武学学员,打起来难免缩手缩脚。

    朱祁镇毕竟从小练习弓马骑射,也是能看得出来门道。但是怎么样?总不能真让下面分胜负判生死吧。

    朱祁镇对着杨信说道:“卿看来,这批学子如何?”

    杨信一直站在朱祁镇一侧,另一侧是贴身护卫张昭,一听皇帝问自己,立刻说道:“兵法韬略自然无话可说,不过这武艺比试,在末将看来,还需多加操练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转过头对着张昭说道:“你看呢?”

    张昭立刻躬身施礼:“陛下,武学之人惯例可以提前出师的,最后留下的也只是平庸之辈。”

    这当然是真的,只要这个人有才能,比如像杨信这种,根本没待多长时间,他直接向朝廷申报提前结业,这样的人只要稍微有的关系的人,都会安排特别好的官职,皇帝也特许,没别的,只要你够自信,朕就敢封大将军!

    有什么比高考更公平的办法吗?

    对于大明低级军官来说,听懂旗鼓,懂的简单布阵,然后就要看个人的战斗力了。对于如果培养更高级别的军官,朱祁镇还是摸不清头脑。

    任何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    所以,再没有找到更高明的办法之前,武学前三甲都是由决斗产出的。

    如果让武学和国子监一样那样,至少在正统一朝是不可能的,乱世用公平来决定人才,都是狗屁。

    刘永诚给朱祁镇介绍道:“这三个人,分别是郡公徐承宗,海西卫的爱新觉罗·董山,成国公世子朱仪。”

    魏国公徐显宗是洪熙元年继承的爵位,所以朱祁镇还没有创立降爵制度,但是徐显宗于正统十三年也就是今年,在家突然病逝。

    朱祁镇也无奈,自己未来的臂膀,也是重点培养的一个人,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,侍卫营和近卫营都认识徐显宗,武艺高强,只在张昭之下,可惜英年早逝。

    朱祁镇刚好给其弟封爵,让其继承其政治遗产,至于降爵时朝野上下的勋贵都不同意,朱祁镇也做了解释,‘功不如先,其位可平’

    朱祁镇也让曹鼐替他拿出了‘降爵制度’。

    朝野上下的勋贵顿时敌视曹鼐,他们当然知道这是皇帝的决策,可是提出的就是内阁首辅!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哎,徐显宗之逝,朕痛惜矣,后继者看来不会让朕失望。”

    朱仪参加这一次考核,是朱祁镇临时加进去的。朱祁镇也明白,三人的名次或许是有一些水分的。

    不过此时必须让朱仪当头三甲,肮脏的政治而已。

    毕竟朱祁镇临时让朱仪和徐承宗上场,如果下面人不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名次,就有一点太不懂事了。

    徐承宗和他的哥哥是不一样的,徐承宗是一个儒将,也不是说其武艺不行,主要说的是其作战风格,老成持重,虽然中规中矩,不过日后培养,必然是出将入相,不敢说超越徐达,朱祁镇必然培养其超过徐辉祖!

    好名次,却未必是前三甲。

    与武学第一届第二届相比,他们这些人差了不少。人数也少了不少,之前有数千人,而今参与比试的,不足千人。

    第一届的人有谁?

    有近卫营都指挥统领张昭、近卫营副统领徐显宗(已逝)、云贵总督方瑛、山东备倭司朱永、福建总督朱英......现在已经独领一面,都是统御一方的大将。

    第二届有侍卫营都指挥统领杨信、北镇抚司同知王裕、海运总兵王祯、千户石彪、宁远卫指挥使范广、太原镇指挥使李大川......

    都是历史名将,哪一个,放出去都是一个大将。

    不过,武学规模并没有缩小多少,因为武学已经分班了,分上舍,中舍,下舍。学子刚刚进入武学,都在下舍,考核过关之后,就进入中舍,再考入上舍。

    至于上舍在御前考核之中,过关了就可以到兵部,五军都督府叙职。如果不过关,只能留在上舍继续考了。

    如果像朱英那样的,内有锦绣,当然可以提前结业,这也是朱祁镇安排,走个过场。

    而朱仪作为成国公世子,乃是朱勇希望所寄,从小受到了教育,绝对比武学之中严格多了。他有这一分本事,倒不是多奇怪。

    至于魏国公府徐承宗,朱祁镇不得不承认现任魏国公徐显宗为自己的弟弟考虑的深远,死前把自己的弟弟荐举给了朱祁镇,徐显宗当然知道当朝在位的是个不世明君,自己病重,不能为上位披荆斩棘,陛下正需要人才,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帮助上位,像先祖一样辅佐太祖,开创一番盛世,吾是看不到了。

    陛下,微臣多想看一看,您开创的一番锦绣江河啊......

    魏国公徐显宗在正统年间的乱事,虽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,但是了解了军中事务,更是知道了,皇帝对武学的看重,武学学子遍布各地,特别是杨信在这一战之中表现的很好,只要是武学之人,都是天子门生。

    如果看的细一点,就可以猜到,这就是正统一朝的勋贵门阀,要彻底代替靖难勋贵,可不是铁饭碗,而是金饭碗!

    魏国公徐显宗已逝,又无子嗣,魏国公的爵位就落在他这个弟弟头上了。魏国公徐显宗这几年没有得到什么功勋,他自然希望自己弟弟有几分领兵打仗的本事,即便没有这个本事,也要结交军中人脉,他日再有平乱的时候,也不至于进退失措,举止由人。

    因为徐显宗是知道上位要执行的‘降爵制度’没有功勋自己一家就要没落了。

    不过,徐承宗考试成绩,朱祁镇觉得水分更比成国公朱仪还要大。只是念在徐显宗已经故去,中山王又对朝廷有开拓之功。

    朱祁镇也就不深究了。

    甚至武学派系之中有这些二世祖,未必不是一件好事。将来的郡公有双重身份。或许朱祁镇想推行正统新政的时候,就能减少阻力了。

    所以,前三甲三人之中,朱祁镇唯一看中的大抵就是爱新觉罗·董山了。

    不过姓名用汉字写出来是金董山,满语中还是爱新觉罗。

    董山就是建州卫前任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幼子,也就是猛哥帖木儿被灭门的时候,凡察救出来的,猛哥唯一的骨血,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。

    而今虽然不过十几岁,但是长大的五大三粗,顾盼自雄,身上毛发旺盛,已经长成了络腮胡子,胸前刚刚交手的时候,被扯开一块,露出身上大片大片的胸毛。

    虽然有些不雅观,但是在朱祁镇看来,就是一等一的勇士。

    朱祁镇分别赐剑给三人,爱新觉罗·董山为第一,朱仪为第二,徐承宗为第三。将三人都调入乾清宫侍卫之中。

    至于其他武学学士,大部分都分配到了辽东与海西。

    毕竟海西与辽东今年大战,伤亡不少,正好填补人员伤亡。当然了,有这些人在,朱祁镇对两镇的掌控更深了。

    日后,从成国公世子朱仪与未来的魏郡公徐承宗开始,大明勋贵世子,必须从武学毕业,会成为惯例。

    凡是没有武学结业的,就与朝廷爵位无缘。

    这样做,也不可能让大明勋贵之中的纨绔子弟绝迹,也有很多将门,因为不能上阵杀敌,被一代代新人替换。

    但是倒是有几个将门,却是饱经风雨,最后屹立不倒,真正成为与国同休的将门。

    大明日后的功勋爵位敕封就以英宗之言为根本。

    ‘无功不受爵,无能不承位’

    朱祁镇在武学忙了一天,这才回到了宫中。

    细细翻越各地奏折,从字里行间都看见两个字:“钱粮。”免税,减税,拨款赈灾,截留税款,等等。

    一个比一个要得及,似乎每一个都说,朝廷稍稍慢上一点,就有不忍言之是发生了。

    对于,这些话朱祁镇只信一半。

    他相信,各地的局面定然不会太好,否则他们也不会齐刷刷向朝廷叫苦,最南方的常德,最北方的彰德府。他们不可能不约而同。

    但是另外一半,却是夸张了。

    说得紧急一点,一来能让朝廷重视,二来将来出了事情,还能推卸责任。

    但是这数目有些太大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没有得到前线确切消息,是不敢乱动的钱粮的,否则朱祁镇这一笔下去,户部太仓银库就要空了一半了。

    这可是朱祁镇的战争储备。

    而今一颗石头落地了,朱祁镇也就放开了限制,将每地所求的数目都打了一个对折。

    倒不是朱祁镇不舍得钱财,而是他估计这数目都有水分。如果下面喊多少数目,朝廷就拔出多少。

    朝廷府库之中,决计是一分钱都剩不下来的。

    如果下面不够了,还可以反复请款,只是就要来回打笔仗了。虽然有些官僚,但是有时候不这么做不行。

    下面人会当你是傻子。

    朱祁镇心中暗道:“什么时候才能风调雨顺?”